午后的阳光透过砖瓦,射在青石砖的地面,风很清很慢,连猫都变得慵懒。
也许大多数游客对古镇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,长期处在城市的快节奏中,偶尔的古镇旅行总是如此新奇如此令人满足。 我也去过大理,也去过丽江,包括近日去的黑井,但是上述感觉我统统没有,包括猫。我在黑井见过的第一只猫,是在山顶上的飞来寺。山路极为崎岖,整座寺连上游客也不过四五人,是以猫不常见人。 它小心翼翼看着你,然后倏尔从你身旁掠过,跨上台阶,再谨慎回头看一眼你,似乎好奇于你手上拿着的那个黑色的、带长筒的、还时不时对着自己咔擦的东西是什么,但不过一会儿,纵身一跃,便隐入了墙那边的竹子中。 或许旅行和常住终究是不同的,在旅行中,你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去更多景点,尽可能多看一些景色,这些都注定你无法如小镇居民如此生活。
既然是来旅行的,自然就做好旅行的觉悟。 去认识一个地方,保留一些回忆,并在不经意间,被那个地方的一些气质影响。
早上在禄丰车站上车,火车行驶在老式的成昆线上,大部分时间是在隧道中,偶尔窗外亮堂起来,也多半是在山中。 而山,多雾。 既然在云南,就不要指望云会按常路出牌,这里云雾盘桓在山腰,落在山脚,就是不喜欢挂在山顶。
如果长期在大城市生活,也许很少见到这样连站台都分不出来的小站。小时候回四川沿途确经过许多这样的小站,但在这样的小站上下换乘,我也是生平第一次。
但下了火车仍旧不算到了黑井古镇,从车站拐一个弯下坡,乘上一辆小马车,晃晃悠悠颠簸着行驶二十来分钟,经过成片的麦田,再过上一座石桥,才真正进入了黑井古镇。
古镇街道很窄,街道两旁全是小店,大多保留着老式的风格。用老式二字概括,实在是因为具体说不上是什么年代,七八十年代有之,明清风格亦有,也许更为久远的建筑,还可往前继续追溯。
以上图片均为随手拍摄,并未刻意等人烟稀少的时候。实际上,古镇除了下午学生放学之际,其余时候人都并不多。
武家大院由旧时武家的房屋改造而成,实际并未动房屋结构,屋檐瓦片层层叠叠,相互遮掩,结构复杂,充分彰显古人建筑智慧。瓦上虽有青苔杂草,并外肆意生长,或许是有人时不时打理,也或者是此处湿气不深,是以武家大院纵然幽静,却绝不阴深。 屋子依山而建,这就导致上楼梯到第二层,跨过带有清脆回声的木地板后,门外还是一片石制的平地院子,而院子后面,又是一座两层小楼,并和这边的第三层连在一起。
我们进入武家大院时,两三个院子就我和同伴二人,时值正午,我二人随意找了两张老式椅子,往上一躺。在幽静的屋檐下,舒服看着阳光绕过前方的青瓦,穿过院内的藤树,晒在地板上。
登高望远是我旅行中的一向爱好,是以从武家大院出来,便直奔飞来寺。 山路极陡极长,也让我对飞来寺这一寺名有了充分认识。行至山腰处听见铃铛声响,又沿着山路绕着山行了约莫二十来分钟,才透过树丛隐约看见四五只黑羊。
在山中残破的老亭子休憩许久,才继续上山。山腰风景已然不错,一路走一路拍摄。若是山路边上杂草稀少,不遮视线,便往外拍,否则便对着山路一通按快门
当你发现阳光不仅仅可以从山路外照射而进,而可以透过树林的阴翳时,你便知道,终于快接近山顶了。
飞来寺不收门票,或许是本来上山的人便不多。 飞来寺有两个院子,面前主院,从侧门出去,再绕一节便是一座更为衰破的后院,佛堂门前有一张木桌,上摆着一座油灯,里面油仍旧是满的。门匾上一般是四个字,大多是什么殿,不过以我的水平,也就能清楚的认清那个殿字了。而门匾下方是一盆多肉,长势极具佛性,为莲花状。
)
寺内墙面上除了一些充满佛性的诗歌,便是建寺或是修缮寺庙时,山下人的捐赠名单。我们顺着墙面一路行走到最边上,一时视野顿开。
下山后再乘小马车,去往盐井方向,终于照应了题目中所说的失落盐都四字。 这一路更为颠簸,拉车的是两匹马,右边一匹总是慢半拍,似乎在摸鱼?到了盐井,很快来一位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大婶儿来作导游,介绍盐井一众设施。 整个景点,也只有我们三人。 没啥好说的,直接放图。
我指着一块石头问同伴,这块石头是什么?他告诉我,这就是盐。我有些不信,伸手往石头上一摸,手上果然沾满了细细的盐粒。
进入一个展厅,才了解到这里的历史。作为曾经的盐都,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,盛产井盐的黑井,最为辉煌时,其盐税曾占据了整个云南赋税的百分之六十。 若再往前追溯,又有一个传说,介绍了黑井名字的由来。似乎是一位少女,在一头黑牛的帮助下,发现了卤,也就是后来的井盐,于是这里被称为黑牛盐井,后简称为黑井。
后来还去了一些景点,也在小镇街道上兜兜转转。不经意就会发现各个朝代的遗迹,建筑自然以明清风格最多,店内装潢又以八九十年代最盛,时不时有着现代气息的店铺,也混没有不和谐之感。这里的重心本就不在旅游业,镇子上还有个音乐协会一直在自乐,也许对于他们来说,这里的一切,都不过是最简单平凡的生活。 吃晚饭时,遇到一只眼睛很大的狗,扑闪扑闪着要肉吃。
完。